文章是案头的山水,山水是大地的文章。阳春三月,我有幸与著名山水画家邓辉楚先生同游湘西花垣,同游花垣县境内的古苗河。
其时,古苗河尚未开发,我们乘破旧的“叭叭车”,摇摇晃晃碾过泥泞,到达河边已是骨散身软,有气无力了。同行的两位女士捶背摸腿,直喊哎哟。辉楚早已来过此地,熟悉下河鸟道,带我们攀藤附葛而下。
置身于几十米深的河底,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:犹如养在荒村深闺的处子,在万亩森林丛中,隐藏着这条三十里河床三十里画廊。崖岸壁立,怪石嶙峋,流泉飞瀑,丛林滴翠,且一步一景,千变万化,美不胜收。
我和两位女士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直看得目瞪口呆。我平生喜好山水,万水千山走遍,此刻却不能用语言表达所见所感,出现在脑际的只有一个散文题目:涉足洪荒。
回头却不见了辉楚,寻到岩弯处,只见他呆立在石上,一脸情痴神迷,全神贯注,细观静看,嘴里喃喃,手在比划,亲切陶醉之情,如遇老友,如见情人。他是在与山对话,与水交谈。会心之处,左手托写生簿,右手握铅笔,沙沙沙,顷刻间,奇山异水已移形簿上。探险式的十数里古河谷中,我们三个外行只是对大自然膜拜和惊叹,辉楚却一刻不停地观察、取景,笔不停挥地写生,黄昏归去,已画下了满满的一本......
回长沙十多天后,一天夜里,辉楚兴冲冲前来敲门,抱着一幅长卷笑微微走进我的客厅。展卷一看,竟是《古苗河第一图》。
画面视角,正是那天下苗河时看见的景物:近处茂林青翠,远处青山如黛,山际乱石间,浅溪蜿蜒淙淙流来,开阔处便弯成深潭一碧,奇峰岩崖倒映其中。远峦近石之间,白雾袅袅,水气氲氤......这幅长卷山水,将古苗河的幽、奇、峻、秀淋漓尽致地再现于我眼前。举头忽看不似画,低耳静听疑有声。我又一次惊讶陶醉,拜倒在古苗河的原始静美之中。
这幅《古苗河第一图》,是辉楚“以静致远”美学思想的具体展示。整幅画中,除一泓浅溪,全是静的物象,连那袅袅白云霭霭烟岚都是静静绕在山腰。恰是浅溪的动,衬托了全画的静,以有声反衬了无声。这“静”,表现了古苗河亘古原始静美的需要,也是画家“澄怀味象”的物化。“静”是一种气质,一种胸襟,一种气度。辉楚的书斋名叫“静净斋”,是颇有意味的。
辉楚有一枚闲章:“山河志”。他要为奇山秀水写志立传,故而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“到处云山是我师”。他的画源于传统,立足生活。辉楚是国家级画家,已出版画集数本,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展出,可谓功成名就,但他仍坚持写生,遍游名山大川,已经十进湘西,五到花垣,四下苗河,写生本装了满满一书柜。正是由于怀着对大地的真情,对山河的挚爱,踏遍青山,饱游沃看,古苗河的山光水影娴熟于心,古苗河的峰峦木石尽收眼底,精心结构,移于笔端,便有了这雄浑博大、静美空灵的巨构了。目前,来游古苗河的人已经不少,涉足古苗河的画家却不多。为古苗河描容绘颜,将古苗河绝妙景色推向世界的,辉楚却是第一人。
因而这《古苗河第一图》的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。她将如一颗新拾的明珠,在中华山水画的殿堂中熠熠生辉。
2001.6.26《三湘都市报》
2001.8.10 《湖南广播电视报》
2001.7.8 《团结报》
2001.9 《厦门日报》
李渔村 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审 著名作家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